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现代社会仿佛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裹挟着人们匆匆前行。快节奏的生活、海量的信息、激烈的竞争,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让浮躁的情绪如野草般在人们心间肆意蔓延。在这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平常心,方能不乱于心”,宛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为我们指引着内心安宁与精神富足的方向。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世间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而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揭示了人类应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生存智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命运的重击接踵而至。但他深受道家思想熏陶,在困境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陷入困境,却能于东坡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享受着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将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化作笔下的豪迈诗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尽显其从容淡定。苏轼没有被仕途的不顺和生活的困苦扰乱内心,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人生的起伏乃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如同四季更替、昼夜轮回般不可避免。他以平常心接纳生活的馈赠与考验,不做无谓的挣扎与抗拒,实现了精神的超脱,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正如弘一法师所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苏轼知足常乐,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以平常心对待人生起伏,契合了道家 “少私寡欲” 的哲学理念,其精神境界令人敬仰。这种平常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洞察宇宙人生真相后的积极应对,是一种 “无为而无不为” 的人生智慧。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保持平常心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韧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浮躁情绪中,会导致人的认知偏差,使人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南仁东,“中国天眼” 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在项目筹备和建设过程中,他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才匮乏等诸多困难。但南仁东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质疑和困难所动摇。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潜心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 “中国天眼” 建成启用,使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世界二十年。南仁东在漫长而艰辛的科研道路上,没有因困难而抱怨,没有因名利而浮躁,这源于他内心强大的心理韧性。从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来看,南仁东对科研事业有着内在的兴趣和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内在动机使得他能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保持平和心态,专注于目标的实现。他以平常心专注于科研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心理韧性正是在平常心的滋养下逐渐形成,使他能够在重重困境中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浮躁之风却无处不在。在学业上,部分学生急于求成,为了追求高分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却忽视了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这背后反映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以及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捧,使得学生陷入一种功利性的学习模式。一旦成绩不理想,便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无法静下心来反思和改进,这是因为他们将自身价值完全与分数挂钩,缺乏对学习本质的正确认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源于社会分层机制下学历对个人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性被过度强调,导致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无限放大,而育人的本质价值被忽视。在职场中,一些人盲目追求晋升和财富,频繁跳槽,却不愿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积累经验。这不仅受到社会竞争压力和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更体现出个人职业规划的缺失以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短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广告、媒体等渠道不断向人们灌输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人们陷入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从而忽视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长期规划。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被各种物质欲望所驱使,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陷入攀比的漩涡,心灵被世俗的纷扰填满,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这是消费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让人们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我,忘却了生活的本真意义。从文化批判理论来看,消费社会将消费作为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在消费中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内心的浮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让我们怀揣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世俗的欲望所左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以坚定的信念追求内心的梦想。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好,在纷扰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让生命绽放出最本真的光彩。因为,只有保持平常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从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