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灼之火主页 > 文心一言 >

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把坎坷走成风景

作者: 一灼之火随笔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将人生坎坷转化为心灵风景的智慧,揭示了生命最深刻的辩证法。人生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布满荆棘与坎坷的崎岖小径,但恰恰是这些坎坷,构成了生命最独特的风景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把坎坷走成风景,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生命艺术,它意味着在逆境中发现美,在挫折中寻找意义,在苦难中提炼价值。这种能力,远比顺境中的成功更为珍贵,它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也是精神成熟的最高标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也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辱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历史担当的转变,正是把坎坷走成风景的典范。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听力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创作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不朽杰作,他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将生理缺陷转化为艺术巅峰。这些例子无不证明,坎坷不是生命的例外,而是生命的常态;不是应当逃避的灾难,而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逆境和挑战能够促进人的心理成长,这一现象被称为"创伤后成长"。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失去视力和听力后,却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说:"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隐田园,在物质匮乏中创造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这些例证都说明,坎坷不是生命的减分项,而是生命的加分项,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它、转化它。

 

把坎坷走成风景,首先需要认知重构的能力。宋代文豪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却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词句。他在《赤壁赋》中感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种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能力,正是认知重构的典范。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提出,即使面对荒诞的命运,我们仍可以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他赋予推石上山的重复劳动以意义。这种赋予无意义以意义的能力,是把坎坷转化为风景的关键。
 


 

其次,把坎坷走成风景需要情感调节的智慧。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度过27年光阴,出狱后却选择了宽恕与和解,他说:"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中国古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却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这种将个人苦难升华为人类关怀的情感升华,是情感调节的最高境界。

 

把坎坷走成风景的终极收获,是获得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层次的快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那些没有摧毁我的,使我更强大。"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龙场驿,在极端环境中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突破,开创了阳明心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刑赦免后经历了四年苦役,这段磨难成为他创作伟大作品的源泉,他说:"我只担心我的苦难配不上我的所爱。"这些例证都表明,经过坎坷淬炼的快乐,比一帆风顺的快乐更为深刻、更为持久。

 

现代心理学提出的"逆商"概念,正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研究发现,高逆商的人往往能够将挑战视为机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中国古代禅宗讲求"烦恼即菩提",基督教强调"十字架的道路",儒家推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智慧,都指向同一个真理:生命最宝贵的收获,往往来自最艰难的旅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穷尽一生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历经艰险却留下了不朽的《徐霞客游记》,他在自序中写道:"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这种将身体劳顿转化为精神享受的能力,正是把坎坷走成风景的生动体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趟无法回头的旅程中,平坦大道固然令人轻松愉快,但唯有崎岖山路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壮丽的风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发现"丑中之美",中国画家八大山人在国破家亡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哭之笑之"画风,这些艺术创造都证明,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诞生于最坎坷的心灵之路。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把坎坷走成风景,不是对苦难的美化,而是对生命的礼赞;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积极的超越。当我们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坎坷,便能如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心灵的制高点上,欣赏到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风景。这,正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