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灼之火主页 > 坚持写作 >

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作者: 一灼之火

今天,是我坚持写作第1018天,今天的主题是: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现在这个时代,好像是一个崇尚速成与效率的时代,而退,常被视为软弱的代名词。我们习惯用“进取”“突破”“拼尽全力”来定义成功,却忘了有时候,最深的智慧藏在懂得止步之中。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是与命运硬碰硬的人,而是那些能在局势不利时,懂得以退为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人。
 
明末清初的傅山,就是这样的智者。“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让无数士人陷入两难。傅山不愿剃发降清,也不愿以命殉节,于是退入深山,以行医著书为生。他没有选择冲撞时代的锋芒,而是在山林之间,用学识与笔墨守住文化的根脉。他看似在退,实则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同样的智慧,也出现在清代画家担当和尚身上,明亡后,他遁入空门,在苍洱之间以画笔参禅。山水之间,笔墨流转,悲愤化为超然。他不以抗争之力对抗乱世,而以艺术之力超越乱世。
 
而到了民国时期,学者陈寅恪双目失明,国破家亡,但他仍凭口述完成《柳如是传》。那一页页的文字,既是史学的坚持,也是精神的抵抗。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真正的不灭火种。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当理想在现实中无处安放,智者选择暂避锋芒。这不是逃避,而是对信念的另一种守护。
 
傅山的退,是文化的延续;担当的退,是灵魂的净化;陈寅恪的退,是思想的永恒。他们都用行动证明:退,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清醒。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退”的智慧。作为日本著名企业家,他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与KDDI。功成名就之后,他选择退隐商界,潜心研究“心学”与人生哲学。许多人以为他“退了”,但事实上,那才是他精神影响力真正开始扩散的时刻。他创立的“盛和塾”,聚集了上万名企业家,却不谈利润与竞争,而讲“做人、修心、利他”。他说:“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赚钱,而是锻炼人心。”这是另一种层面的坚守—从追逐商业的成功,转向了人性与精神的探索。他退下了名利的舞台,却站上了人生的高处。
 
真正的坚守,从不是与世界死磕到底,而是能在风浪之中,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点光。当浮躁的人在喧嚣中迷失,智者早已退回心得山谷,静静打磨灵魂得形状。或许,人生最难的课题,不是如何前进,而是如何从容地退。退一步,未必是让步,而是看得更远、立得更稳。
 
滴水持久,方能穿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明日主题: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