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寥寥数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道尽了人生在困境中应有的态度与信念。它启示着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贫寒困窘、怎样的劣势低微,只要心怀求变的果敢、秉持勤勉的坚守,以不屈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便能跨越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崇山峻岭,丈量那仿若无尽头的漫漫长路,最终抵达成功与希望的彼岸。
且看那秦末的陈胜,出身雇农,家境贫寒,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然而,他并未被这困厄的处境磨灭心中的壮志。面对暴秦的苛政,他目睹百姓 “天下苦秦久矣” 的惨状,深知若继续安于现状,唯有死路一条。于是,在这穷途之中,他毅然思变,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最终未能完成推翻秦朝的大业,但他的壮举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不可阻挡,极大地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为后世反抗暴政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陈胜以其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变革之路,用生命书写了 “穷则思变” 的壮丽篇章,让我们看到,即使身份卑微如蝼蚁,亦能在困境中崛起,以思变的决心撼动命运的枷锁。

再如匡衡,幼年家贫,连基本的学习条件都难以具备。夜晚,家中无钱买烛照明,他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为能读书,他凿穿墙壁,借邻舍之光刻苦研读。那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也照亮了他勤勉向学的道路。寒来暑往,匡衡凭借着这偷来的 “光明”,日夜苦读,勤奋不懈。在对知识的追求上,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终于,他对经史子集的精通使他声名远扬,学有所成后入仕为官,官至丞相,成为一代名儒。匡衡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 “差则思勤” 的真谛。他在劣势中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勤奋为笔,饱蘸汗水,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出了绚丽的华章,向世人证明了,无论起点多么低,只要勤奋努力,便能跨越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于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而言,“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恰似那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与挫折中奋勇前行。在学业的征途上,许多学子面临着基础薄弱、成绩不佳的困境。但有些学生能够深刻反思,认识到自身不足后积极寻求改变。他们调整学习方法,如古人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涉猎知识,对疑难问题穷追不舍,审慎思考,精准辨析,将所学付诸实践。课堂上,他们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余时,他们埋首于书海,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他们已在操场边背诵单词、诵读经典;夜晚,城市沉入梦乡,他们仍在台灯下解算难题、整理笔记。每一次努力,每一滴汗水,都是他们在 “差则思勤” 道路上的坚实脚步。凭借着这份勤勉,他们逐渐弥补了差距,成绩稳步提升,最终在学业上收获了成功的果实,实现了从落后到优秀的华丽转身。


在艺术创作的领域,“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同样是创作者们奉为圭臬的信条。梵高,生前贫困潦倒,画作不被当时的主流所接受,生活的困苦几乎将他逼至绝境。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独特的探索与表达。他深入思考传统绘画的局限,力求变革创新,以鲜明而浓烈的色彩、扭曲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去描绘他眼中那炽热而真实的世界。他的《向日葵》,金黄的色彩如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星月夜》中,那漩涡般的星空与静谧的村庄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对宇宙和人生的深邃思考。梵高在创作上的勤奋更是令人惊叹,他不顾生活的艰辛,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常常在户外一站就是一整天,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光影与灵感。尽管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受尽世人的冷落与误解,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用生命谱写了艺术史上的华彩乐章。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在艺术的道路上,即使身处困境,只要思变求新、勤奋耕耘,便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为艺术的长河注入永不干涸的源泉。
从哲学的层面深入剖析,“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深刻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人处于 “穷” 与 “差” 的物质困境时,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思考与行动去改变现状。“思变” 与 “思勤” 便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人能够在困境中分析问题,找出矛盾的关键所在,进而制定出变革与发展的策略,并以勤奋努力为实践动力,去改造客观世界,突破困境的束缚。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是当时的客观物质状况。然而,具有创新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发明家们,如瓦特改良蒸汽机,他们意识到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积极思考变革之法,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实验,成功地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飞跃。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表明,“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遵循的重要规律,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从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而是以积极的思维和行动去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的理念更具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企业经营的舞台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危机。那些能够在困境中敏锐洞察市场趋势、勇于思变创新的企业,往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面临着众多传统手机品牌的竞争压力,且自身产品也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然而,乔布斯及其团队深刻反思传统手机的弊端,大胆创新,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 iPhone 手机。它以简洁时尚的外观设计、强大便捷的功能体验以及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的格局。苹果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团队日夜奋战,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 “差则思勤” 的精神。正是凭借着思变与思勤的有机结合,苹果公司从一个面临困境的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巨头,引领了全球科技潮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国家发展的宏观视野下,“穷则思变,差则思勤” 更是成为众多国家实现崛起与腾飞的重要理念支撑。以中国为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国家贫弱,人民困苦,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在困境中奋起思变。从洋务运动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变革尝试,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这些变革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中国人民秉持 “差则思勤” 的精神,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勤劳苦干,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一个国家只要在困境中坚持思变求新、勤奋努力,就能突破重重困难,实现从贫弱到富强的伟大跨越,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生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困境与挫折如影随形。但只要我们铭记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的箴言,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反思、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科学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跨越那一座座人生的高山,丈量那一条条漫长的道路,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书写出人生的壮丽篇章。因为,在追求梦想的征程中,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勇于前行,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迈向辉煌的脚步。